WFU

網站頁籤

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

孩子是一輩子的牽掛?談糾結的親子關係



小舞(化名)是個15歲的女孩,來到門診,主訴不快樂、失眠,壓力大時會有拿美工刀傷害自己的行為。

15歲這樣的花樣年華,小舞卻有如一隻受困的野獸,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張牙舞爪。讓人不禁想問:她怎麼了?


經過醫師評估,發現小舞是家中的獨生女,從小父母親管教甚嚴,或許是出於保護孩子的心理,父母親只能接受小舞做「他們認為對且安全的事情」,當然,就不外乎認真讀書、考試、上才藝班。

而當小舞想嘗試探索新的事物,與其他同齡孩子一樣擁有較自由的課後休閒時間時,總會被父母親嚴厲禁止,甚至不准小舞結交「功課不好」的孩子當朋友。

小舞從國中開始,漸漸覺得與父母親越來越疏離,回到家常將自己關在房間內,對於在學校發生的事情,也不願意與父母親分享,擔心又是引來一陣「說教」及「禁止」。

父母親也覺得小舞越來越孤僻、不聽話,因此更加積極想要掌握及安排小舞生活一切大小事與行蹤,深怕唯一的寶貝女兒「學壞」。


孩子的社會心理發展


著名的德裔美國心理學家Erik Erikson (1902-1994)將人類的心理發展分為8個階段,每個階段均有獨特的發展任務。1321歲這段青少年至成人時期,最重要的發展任務便是擁有穩定的"自我認同(self identity)",意指知道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,以及別人眼中是怎麼樣的自己。


當青少年無法成功地發展出穩定的自我認同感時,相對地便會出現所謂的"角色混淆(role confusion)",可能出現憂鬱、低自尊、低自我價值感,甚至有些孩子,為了追求認同感,因此輟學加入幫派,或盲目的與另一個被過度理想化的人墜入情網。

教養態度對孩子的心理影響


自我認同感的發展,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,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環便是父母親的教養態度

過去有學者研究發現,如故事中小舞的父母親,那樣獨裁式的(authoritarian)教養態度,包含:冷漠而不願意傾聽孩子真正的需求、高度的控制及過度的使用命令、忽視孩子的正向行為及價值、利用孩子的罪惡感等等,均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在學業及人際關係發展上的落後,最終成為一個不快樂的孩子。


每個孩子不一樣,父母親必須不斷調整與摸索


每個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,均會因其天生的氣質、社會文化及家庭環境而適合不一樣的教養方式,但總結來說,民主權威是目前較廣被接受的做法,如以下幾點原則:

 1. 明確規則。(民主不等於放任)
 2. 對於孩子的行為設定界線及規範,並持續觀察孩子的反應。
 3. 父母親的態度是溫和而堅定的,就算違反規定,能夠容許孩子提出意見及討論。
 4. 鼓勵孩子在規範內擁有自主性。
 5. 能夠傾聽孩子的需求並且以開放的態度進行溝通。
 6. 態度及規則必須一致,不能隨父母心情隨便改變。


孩子,或許真的是父母親一輩子的羈絆,但適度適時的放手,讓孩子能夠有機會探索世界,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成熟、擁有快樂情緒的孩子。